《NBA》詳細介紹:
NBA(全稱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美國第一大職業籃球賽事,其中產生了威爾特·張伯倫、奧斯卡·羅伯遜、邁克爾·喬丹、科比·布萊恩特、勒布朗·詹姆斯等籃球巨星。該協會一共擁有30支球隊,分屬兩個聯盟:東部聯盟和西部聯盟;而每個聯盟各由三個賽區組成,每個賽區有五支球隊。30支球隊當中有29支位于美國本土,另外一支來自加拿大的多倫多。從2009-10季后賽開始,因中國廣電總局的相關規定,在中國電視轉播中,解說員不再說“NBA”,而是極為別扭的用NBA的全稱: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簡稱“美職籃”。
NBA歷史
1896年,美國第一個籃球組織“全國籃球聯盟(簡稱NBL)”成立,但當時籃球規則還不完善,組織機構也不健全, 經過幾個賽季后,該組織就名存實亡了。
1946年,一些美國體育館協會的成員在紐約商討成立一個籃球組織的事宜;不過這些球館的老板對籃球并不是十分的感興趣,他們原本就擁有冰球隊伍,因此他們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使他們的球館在冰球賽季得到更充分的利用。1946年6月11日,包括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在內的11家球館成立了籃球隊,正式組成美國籃球協會(BAA)。美國冰球聯盟(AHL)的主席莫里斯·波杜夫擔任了NBA(BAA)的第一任主席。1946年11月1日,NBA(BAA)歷史上的第一場正式比賽在加拿大多倫多的楓葉花園球場舉行,由多倫多愛斯基摩人主場迎戰紐約尼克斯,共有7,090名觀眾涌入球館觀看了這場賽事,結果紐約以68-66取得了勝利。費城勇士獲得了第一個NBA(BAA)總冠軍。
1949年秋,BAA同意與當時的競爭對手、主要位于中西部的國家籃球聯盟(NBL)合并,組成了一個擁有17支球隊的大聯盟,并命名為國家籃球協會(NBA)。不過新協會成立的第二個賽季,球隊數量就縮減到10支;并且在1967-68賽季之前,NBA球隊數量一直停留在10支以下。
1954-55賽季,NBA迎來了第一次歷史性的改革——24秒鐘裝置投入使用。當時由于比賽中沒有進攻時間限制,控球一方往往都不輕易投籃以免失去進攻機會,防守一方唯有采用犯規來奪回控球權,因此比賽基本都是在罰球線上度過的,不僅節奏緩慢,得分也很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使比賽節奏加快并流暢,NBA制定了24秒進攻時間的新規則,同時還將球隊單節犯規次數限制為6次。改革的效果是明顯的,實行24秒新規則的第一個賽季,NBA球隊的平均得分達到了93.1分,比前個賽季多了13.6分,波士頓凱爾特人隊更成為了首支賽季平均得分過百的球隊。
1953-54賽季,電視臺首次轉播NBA賽事,當時的杜蒙特電視臺與NBA簽訂了一份39,000美元的合同,在當個賽季播出了13場NBA比賽。1962-63賽季起,ABC(美國廣播公司)成為了NBA的主要電視合作伙伴,并于1970年首次向全美觀眾完整直播了總決賽。
60-70年代NBA受到了來自美國籃球協會(ABA)的挑戰。1967年成立的ABA采用非傳統的紅、白、藍三色球,設立三分線,使用30秒的進攻時間;而ABA的開放性、娛樂性以及自由度是當時NBA無法相比的。不過由于得不到電視轉播的支持以及本身財政出現問題,ABA于1976年破產。同年四支前ABA球隊丹佛掘金、紐約網(現在的布魯克林網)、圣安東尼奧馬刺和印第安那步行者加盟到NBA。ABA的一些規則后來也被NBA接納和采用:1979-80賽季NBA首次設立三分線,1983-84賽季又開始舉辦最先由ABA開創的扣籃大賽。
進入90年代,NBA開始邁向國際化。1992年,美國籃協首次派出由NBA職業球員組成的美國國家隊參加奧運會,并以平均每場勝出44分的巨大優勢獲得了冠軍,這支由NBA頂級球星組成的球隊被稱為“夢之隊”。為獲得更多的商業利益,NBA把部分季前賽甚至常規賽安排在歐洲、亞太以及墨西哥等地舉行,這些比賽亦稱為NBA海外賽;1990-91賽季,NBA把菲尼克斯太陽與猶他爵士的兩場常規賽的比賽場地安排在日本東京,這是NBA正式賽事首次在非美國及加拿大本地舉行。同時全世界對NBA的關注隨著電視轉播而擴大,2006-07賽季,全球共有215個國家41種語言188家電視臺轉播NBA賽事或制作NBA相關節目。近年來,NBA為了吸引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球員,將國際球員的限制逐漸放寬;2006-07賽季NBA的國際球員達到60名,他們來自28個不同的國家。
1996年,NBA創辦了女子國家籃球協會(WNBA),2001年又創立了國家籃球發展聯盟,即現在的NBA發展聯盟(D-League)。1999年,NBA開辦了自己的電視頻道NBA-TV。
非白人球員
在成立初期,NBA的球員和教練全部由白人組成。1947年,美籍日裔的三阪亙被紐約尼克斯首輪選中,成為了NBA歷史上首位非白人球員,同時他也是第一個加盟NBA的亞洲人。不過三阪亙在1947-48賽季僅僅為尼克斯隊出場三次貢獻了七分后就被裁掉了。1950年,波士頓凱爾特人隊在第二輪選中了來自杜肯大學的黑人球員查克·庫珀,這是NBA歷史上第一位入選的黑人,同年一起被選中的還有“糖水”納特·克利福頓(紐約尼克斯)和厄爾·勞埃德(華盛頓首都),克利福德在三人當中最先獲得了球隊合同。1950年10月31日,勞埃德在華盛頓首都隊與羅徹斯特皇家隊的比賽中登場,黑人球員首次踏上了NBA賽場。盡管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仍然相當嚴重,不過隨著比爾·拉塞爾、威爾特·張伯倫等人在球場上不斷創造佳績,黑人球員逐漸被球迷們接受并成為了NBA的主角。進入90年代后,黑人球員在數量上開始超越白人球員。2006-07賽季,黑人球員占NBA所有球員的比率已經達到75%,黑人主教練亦占NBA所有主教練的40%。
1966年,比爾·拉塞爾成為NBA首位黑人主教練,他作為球員兼教練帶領波士頓塞爾堤克獲得了1968和1969年度的總冠軍;而NBA亦成為了第一個擁有黑人主教練的職業體育聯盟。NBA的首個黑人總經理和球隊老板分別出現在1972年和2002年。
標志
NBA的標志是由一位紐約平面設計師阿蘭·西格爾設計的,并在1969年首次出現在NBA官方的宣傳資料上。不過NBA官方沒有正式公布過標志的設計者。標志的圖案是一名側身控球的籃球員的剪影;整個標志由紅、白、藍三種顏色構成,這與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的配色一樣,西格爾解釋說是為了“在兩聯盟的標志之間營造一種視覺和諧”。很多人認為標志上的人物原型就是前洛杉磯湖人隊的明星杰里·韋斯特,而西格爾也曾透露這一消息;不過NBA官方一直拒絕承認,并表示標志上的人物形象是一個“謎團”,因為NBA“沒有任何關于標志設計者的確切記錄”。
40年代:BAA以及NBL
1946年,美國東北部及中西部一些大型體育球館的老板聯合成立了美國籃球協會(BAA),這其中包括著名的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當時BAA的競爭對手有美國籃球聯盟(ABL),國家籃球聯盟(NBL)等,BAA最先嘗試了在大城市的大球館進行比賽。1946年11月1日,多倫多愛斯基摩人主場迎戰紐約尼克斯是NBA歷史上的第一場正式比賽。
1949年8月3日,BAA同意和NBL合并,組成包括17支球隊在內的國家籃球協會(NBA)。新聯盟成立的第二年就把球隊裁減為11支。隨著小球會的相繼倒閉,1954年NBA只剩了下8支球隊。這8支球隊也一直保留到現在(紐約尼克斯,凱爾特人,勇士,湖人,皇家/國王,活塞,鷹以及民族/76人),當然很多球隊的主場已經變遷,譬如湖人由明尼阿波利斯遷徙到了洛杉磯。在1961-62賽季芝加哥包裝工人隊加入聯盟之前,NBA一直由這8支球隊來維持場面。
為了更好的發展,那些深處偏僻小城的球隊都相繼搬到了大城市。鷹隊由三城先后遷往密爾沃基和圣路易斯,皇家隊從羅徹斯特搬到辛辛那提,活塞從韋恩堡到底特律。
50年代:24秒鐘裝置投入使用,湖人王朝,凱爾特人王朝
為了鼓勵進攻,1954年聯盟引進24秒鐘裝置。條例規定,如果控球一方在24秒內未能把球接觸到籃筐將會被判違例并失去控球權。
50年代初,在中鋒喬治·邁肯的帶領下,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在1949到1954六年間五次奪得總冠軍,締造了NBA歷史上第一個湖人王朝。1955-56賽季,波士頓凱爾特人得到了新秀中鋒比爾·拉塞爾,在傳奇教練阿諾·奧爾巴赫的帶領下,凱爾特人隊拿到了接下來13年中11個總冠軍,包括1959到1966年的八連霸。拉塞爾一生最偉大的對手威爾特·張伯倫也在1959年加入到NBA,與拉塞爾瘋狂的奪冠記錄不同,張伯倫最閃耀的是他的個人數據,包括單場最高分(100分),單場最高籃板(55個)都由他來保持。
60年代:ABA的挑戰
1967年,NBA受到了美國籃球協會(ABA)的強力挑戰。這個新興的職業聯盟更強調進攻,以開放性以及自由度來吸引球迷和球星。由于當時NBA不允許球員未畢業的大學球員直接進入聯盟,不少極具天賦的年輕人選擇了ABA。NBA則更注重大學里的新星,傳奇中鋒“天勾”卡里姆?阿鮑勃杜?賈巴爾1969年加入聯盟。
70年代:兼并ABA
盡管ABA吸引了包括朱利葉斯·歐文這樣的天才球星,但終因缺乏電視轉播合同以及財政問題嚴重而宣布破產。1976年,NBA接納了4支ABA球隊印第安那步行者,圣安東尼奧馬刺,紐約網(后改新澤西網)以及丹佛掘金后,聯盟球隊達到了22支。1979-80賽季,NBA又采用了ABA的三分球規則,首次劃出三分線,三分線頂弧距離籃筐23英尺(7.24米),邊線距離籃筐22英尺(6.71米)。
1979年,兩個未來巨星拉里·伯德和魔術師約翰遜分別加盟波士頓凱爾特人和洛杉磯湖人隊,他們兩個將共同締造NBA的80年代輝煌時代。
80年代:大鳥VS魔術師
拉里·伯德帶領波士頓凱爾特人5次殺入總決賽3次奪冠,埃爾文·約翰遜聯同賈霸將洛杉磯湖人8次送進總決賽并捧得5次獎杯。1984年,又一個超級巨星進入聯盟,他就是邁克爾·喬丹。喬丹在90年代兩次率領芝加哥公牛獲得三連冠。
1989-90賽季,NBA已經增加到27支球隊。
90年代:全球化,WNBA創立
進入90年代,NBA開始邁向國際。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美國籃協首次派出由NBA球星組成的夢之隊參賽,包括邁克爾?喬丹,拉里?伯德,埃爾文?約翰遜等明星。夢之隊讓世界認識到了NBA的魅力。
隨著NBA的影響擴大,越來越多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球星紛紛加入到NBA。原先國際球員一般都是先進入NCAA籃球聯賽才能參加NBA選秀,現在已經可以直接參選了,NBA球探都親自到各國聯賽去挖掘有潛力的新星。很多國際球星在NBA闖出了名堂,例如來自尼日利亞的中鋒1994年MVP阿基姆·奧拉朱旺帶領休斯頓火箭兩次問鼎NBA總冠軍,德國球星德克·諾維茨基把達拉斯小牛帶進2006年NBA總決賽并獲得了2007年MVP,和2011年總冠軍及FMVP, 還有連續當選2005年和2006年MVP的加拿大控衛史蒂夫·納什,四次榮獲最佳防守球員的扎伊爾中鋒迪肯貝·穆托姆博等等。目前全世界共有212個國家42種語言對NBA進行直播。
1996年,NBA創辦了女子國家籃球協會(WNBA),2001年又創立了國家籃球發展聯盟,即現在的NBA發展聯盟(D-League)。
90年代末:第一次封館危機
90年代末也爆發了一場勞資糾紛。1998年由于賽前勞資談判徹底失敗,勞方和資方拒絕任何往來,因此NBA進入全面性封館。在205天后,勞資雙方靠著多方面牽線進行許多密集會議,直到1999年1月25日勞資雙方達成十年收益分配協議,1998-99賽季推遲到1999年2月5日才開始,當年的常規賽也由82場壓縮到50場。但圣安東尼奧馬刺隊也在該年奪下封館后的NBA總冠軍。
第30支球隊,新球試用
2004-05賽季,隨著夏洛特山貓的加入,NBA球隊達到了30支。
2006年6月29日,NBA官方介紹了將在2006-07賽季投入使用的新球。這也是NBA35年來首次更換比賽用球,在NBA60年歷史中也僅僅是第二次。由斯伯丁公司負責設計生產的新球使用新的合成纖維材料,他們稱新球可以讓球員抓的更緊,更有球感。事實上,很多球員對新球并不好感,抱怨新球干的時候太黏手,沾到汗水卻又太滑。于是NBA官方不得不在2007年1月1日重新使用皮革制球。2006年,NBA的球衣供應也由原來合作多年的銳步換成了阿迪達斯。
第二次封館危機:聯盟停擺
由于1999年制訂十年勞資收益分配已到期,即將進行勞資談判。 2011年7月1號,NBA執行長大衛·斯特恩再次宣布NBA進入封館,其原因主要為球團認為球員工資飆升,使得球團無利可圖,甚至造成聯盟總虧損加倍,雙方在勞資談判過程中意見嚴重分歧,導致無法達成共識,進而導致NBA聯盟第二次封館的命運。
2011年8月10號,進行第二場勞資會議,但由于資方和勞方又無法達成共識,其主要原因為資方提高球團豪華稅、球員奢侈稅的稅收,球員工會拒絕再提高其他不必要稅收,因此NBA執行長大衛·斯特恩再次宣布取消季前熱身賽兩周,導致第二場會議不歡而散。
2011年9月20號,進行第三場勞資會議,有15位NBA現役球員參與這次勞資談判中,球員工會目的在于描述球員主觀和客觀的想法和意見,為爭取球員最大權益,但是不為資方所理解,由于資方對于電視轉播權益金和收益比例無法達成共識,且各球團老板各有紛歧意見,球團工會全體氣憤而退席,NBA執行長大衛·斯特恩再次宣布取消季前所有熱身賽和常規賽10月~11月的賽程。
2011年10月12號,球員工會召開商業會議,有部份球員提議另組新NBA聯盟和解散球員公會,訴諸法律運動裁決法庭審判。
2011年10月31號進行第四場勞資會議,雖然雙方以談定電視轉播權利金和收益比例,但最主要工資分配始終無法達成協定,資方的理想收益與勞方的理想收益相差甚多,球員工會堅持要占收益52.5%比例,但是資方堅持占50.5%比例為底限,最后分歧意見過大,NBA執行長大衛·斯特恩決定取消常規賽一半以上的賽程,球員工會則是決定解散公會,也已經向美國勞動仲裁機構提交訴訟。
2011年11月26號,經過25天的勞資互不往來。于26日進行第五場勞資會議,再度聚集紐約集會,結果在超過15小時的協商后,雙方終于達成初步協議。NBA執行長大衛·斯特恩表示:“新版勞資協議的產生、新球季在12月25日開打都感到樂觀”,2011-12年球季各隊約有66場常規賽。
聯盟新氣息
2011年11月30號,新版勞資協議達成,NBA聯盟正式公開,球員工會確定同意,常規賽于12月25日圣誕節正式開打,2011-12年球季各隊約有66場常規賽。